“我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这几天来学习参观的人非常多,我每天介绍、讲解的时间加起来有六七个小时。”赵苑兵是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导游,7月3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来到石屋村,一见面她就“诉苦”,但听得出来,她的“苦”中透着骄傲——石屋村的基层党建声名远扬,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广东学大寨的样板”
从儋州市城区驾车,沿北部湾大道向西行驶约2公里,拐进一条林荫大道再走几分钟,你就会看到一个特别的村庄:迎面是一个低头拱背、奋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村口挂着“中国村官精神馆”大牌子,村里一排排的二层建筑,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气息。
“很久以前,这一带都是荒山野岭,人们住在茅草屋里,因为渴望住上石头砌的屋子,所以村名就叫石屋;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终于实现愿望,告别世世代代住的茅草屋。”赵苑兵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石屋大队是海南农业战线一面红旗,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广东学大寨的样板”。
几十年来,石屋人在石屋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下,一把山刀一把锄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河”的气慨,餐风露宿,开垦荒山,发展经济。1959年至1972年,石屋人开发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矿坑148个,开垦山地约6000亩,挖掘102条排灌沟渠,把松涛水引上52个山头,种植橡胶20万株。他们创办橡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农业机械厂、规模养猪场,组建拖拉机队,建起村医院、敬老院、村学校,实行公费医疗,小孩免费上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屋村涌现出一大批万元户。村集体经济也是从无到有,集体存款100万元,集体储存粮食100万斤。”赵苑兵说,石屋村的发展变化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光辉前景。
在石屋村,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这里村民住的房屋与当前海南大部分农民建的房屋不一样,成排连片二层楼房,统一建筑风格。赵苑兵说,这些建筑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现在看来依然不落伍。
打造党建综合体
“我这个支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变!让小村变美,让乡亲们变富。——胡松”
石屋村胡松纪念馆前右边,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胡松说的一段话。而在纪念馆左边,有一面巨大的党旗,上面有8个金黄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石屋村老党员李全成介绍,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松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石屋村才从贫穷走向富裕。石屋人总结提炼出“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民奉献、清正廉清”24个字的胡松精神。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石屋村党支部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弘扬胡松精神,先后建成中国村官精神馆综合馆、胡松纪念馆、吴仁宝纪念馆、海南十大最美村官馆、中国村官精神艺术馆、红色民宿、田园休闲小站、人民公社食堂等,着力把石屋村打造成基层党建示范村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在石屋村,人们不仅可以详细了解胡松的先进事迹,还可以看到新中国十大农村艰苦奋斗典型和新中国十大农村改革创新典型,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看到新中国农村变化的新貌。
据了解,石屋村的中国村官精神馆2016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接待约1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胡松精神得到广泛认可,石屋基层党建成为儋州的一张名片。
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范国文说,石屋村正按照打造基层党员干部“精神高地”的目标,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村官精神内涵,还将筹建中国村官精神馆第一书记馆、中国农村博物馆石屋主题馆,同时,在石屋筹建儋州市委党校(胡松干部学院),建设千亩生态农业大观园,创建党建主题长廊,使石屋成为集党员教育培训、生态农业产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党建综合体。
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石屋村,这里不仅到处有鲜明的党建元素,还有现代新农村气息,有便民服务大厅、石屋金融服务站、游客服务中心、党建互联网、新时代琼崖理论传习所等。在游客服务心,海南日报记者还发现,免费WIFI已经覆盖石屋村。
近年来,石屋村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响农耕、旅游、特色农产品和历史文化等品牌,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着眼全域旅游,打造“红色石屋、人文石屋、生态石屋、宜居石屋、观光石屋”。2016年11月20日,海南全省第一批40个美丽乡村名单,石屋村获评为三星级美丽乡村;2017年1月,国家住建部公布全国14个第一批绿色村庄名单,石屋村入选。
石屋村特色鲜明,知名度不断扩大,成为儋州乡村休闲旅游重要一站。在村口宣传栏,有石屋村乡村旅游导览图,绘有多条旅游线路,主要游览点有中国村官精神馆、胡松纪念馆、中国农村博物馆、中国村官精神艺术馆、云聚阁咖啡馆、图腾柱等,外地游客来儋州,石屋村成为必到景点之一。
那大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副队长毛湘峰,兼任石屋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他说,乡村振兴关键是发展新产业,能够带动村民持续增收,今年3月,工作队积极协助镇政府、村委会与海南岛上农业集团沟通,成功引入“稻虾共育”项目,建成的150亩种植养殖基地已经开始收获。
在“稻虾共育”项目基地,海南日报记者看到,水田中间种植的水稻正在收割,周边养殖的小龙虾即将上市。正在帮着收割水稻的村民徐月娥说,每亩田每年租金1000元,她家有4亩田被租,每年租金收入4000元,另外,她帮公司干活,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范国文说,在产业发展上,石屋村除依托党建综合体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外,未来将重点发展特色绿色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走生态休闲农业新路,种植蜜柚1000亩,打造“胡松牌”蜜柚产业;种植玫瑰等花卉产业300亩,发展美丽产业;种植有机蔬菜300亩,培育有机蔬菜品牌;复兴传统手工艺食品,培育“石屋擂茶”等品牌,以“互联网+农业”模式构建现代新型营销体系,早日把石屋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记者手记
石屋村还大有潜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石屋村的变化称得上翻天覆地,在儋州乃至在海南,石屋村都是一个名片。记者三次到石屋村采访,有个感觉越来越强烈:石屋村还大有潜力。
记者采访时,石屋人介绍村庄的变化,先是一脸自豪,说起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发展历史,个个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为先辈们战天斗地的豪情、改变山河的成就感到骄傲。然而,说到今天的发展现状,不少人心存遗憾,觉得变化不大,特别是经济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石屋人是清醒的,记者要给他们点赞。石屋村没有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他们知道,是思想解放不够,没有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浪头游泳。每年有两万多人次来参观学习,石屋人没有抓住机会创造出经济效益。
石屋人有紧迫感。老党员李全成说,石屋必须加快发展,必须发扬“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民奉献、清正廉清”的胡松精神,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大胆发展产业。
石屋村基础条件比较好,基层党建工作有特色,一旦学会在市场经济里畅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上红色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有望再一次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