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石屋新闻
儋州石屋村调查报告
编辑:【石屋之家】更新时间:【2012-02-21】浏览次数:【1782】

海南文明生态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研究—儋州石屋村调查报告 

周金泉  何文晋  孙美周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来自:
http://www.99ehn.com/ecf/ShowContent.asp?ArticleID=1341
 

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从农民可收入持续增长来理解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的目的与深远意义。本文以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增收、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等问题为切入点,以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为重点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以期对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加以推进。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调查对象方面:确定为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那大镇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儋州市东南部,东北距海口市137公里,西南距三亚市288公里(高速路)。 石屋村委会,包括富豪、冒坤、石屋、五岭、大坡5个自然村。石屋辉煌于七十年代, 曾有“北有大寨,南有石屋”之说。那大镇为海南省第一个创建文明生态村连片示范区,目前建成文明生态村58个,石屋村所属的5个自然村全部被列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村,在文明生态村建设和产业调整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方面:本课题研究小组收集镇政府、村委会和儋州市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的统计数据,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针对农户设计了100份问卷,按照石屋5个自然村的农户数的比例,在每个自然村进行相应数量的问卷调查;此外,设计了针对村干部、种(养)殖专业户、小学老师等不同对象的访谈提纲,通过深入各家各户、学校、田间地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的方式,直接掌握一手资料。

调查内容方面: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石屋村的经济结构概况、农村土地制度、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等方面。 

二、石屋村经济结构现状与分析

 (一)石屋村的经济结构现状

根据标准统计口径与产业分类标准,石屋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农户数量及比重状况与石屋村产业结构的分析表明,在381个农户中,从事的第一产业的农户323户占到85%,第二产业11户占3%,第三产业47户(其中劳务输出35户)占12%。根据那大镇2005年的农业调查基本情况显示:石屋村的农业收入1490万元,非农业收入为671万元,分别占68.9%和31.1%,可见石屋村的农业是全村的经济支柱,第二、三产业比较薄弱。在第一产业中,从事各部分生产的农户比重如下:在第一产业中从事热带作物种植的农户的比重最大,为63.8%;水稻次之,为22.3%;瓜菜、水果分别占到1.5%和2.5%。

(二)石屋村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

1.以天然橡胶为主,少量水稻种植

由于海南为我国主要天然橡胶主产区,国内外天然橡胶需求上升以及价格的上升。在种植橡胶巨大利益的冲击下,石屋村很多农户大量种植橡胶树,将原先的荒地、防风林也开垦为橡胶林。经实际调查,种橡胶和水稻的亩产效益相比,种植水稻的年收益为410元/每亩。 总收益为2739元/每亩。由于种植橡胶和水稻之间收益的巨大差别,农户甚至将水田部分或全部改造成橡胶地,石屋自然村的水稻面积由原有500多亩减少到234亩。

 在100份问卷中,有46户不再种植或减少种植水田,农户认为的主要原因包括:47.8%是水利设施缺少,不适合种植水田,34. 8%是比橡胶产值低,追求最大利润,17.4%是劳力不够,转让他人。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种植水稻收益不高,仅用于解决家庭的口粮和家禽、牲畜的喂养。只是由于缺少水利设施或者原有的设施陈旧失修,水田基本靠天吃饭,不能旱涝保收,很多农户选择了改种橡胶。

2、种植水果、瓜菜量少,缺乏市场引导 

调查表明,天然橡胶相比,种植AP蕃荔枝、美少女小西瓜,每亩的经济收益分别为3150元和7840元,比种植橡胶的产值高。然而,种植瓜菜、水果的农户仅占到1.5%和2.5%,主要原因是,橡胶种植为传统产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产量稳定,管理投入劳动力低,价格稳定,植风险小;而荔枝等瓜果的种植在田间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肥水管理、整枝打杈、人工受粉、病虫害防治、采摘贮存等要求较高,劳动力投入大,如果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仍然难以增收,风险高,而现今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够。比如,大坡村一农户种植荔枝,连续4年不结果。

3 畜牧业与家庭养殖发展不足,缺乏规模

 目前,石屋村其他农民大都养些鸡鸭,但几乎不外卖,生产的肉蛋供自家食用;很多家庭养猪2—6只,平均每只猪的利润在120元左右,收益颇低。农户养猪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养猪粪便生产沼气来烧水、做饭,同时用沼液作为有机肥料为橡胶园施肥。由于农户建沼气池,政府免费提供炉具配件、水泥等,每户还补助550元,农户的投入较少,沼气池在石屋普及率达到85%。石屋村有养鸡专业户3户,石屋村的养殖户只占到农户总数的1.5%,平均养殖规模为5000只,一般100天出栏一次,扣除种苗、饲料、药物成本后,每只鸡的利润为0.7元--2元。养猪专业户只有1户,目前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4 农村劳务输出比例偏低 

由于土地面积,个别家庭人口多、橡胶树少,家庭收入低的现状。调查表明,石屋有外出务工者的农户占到9%,但大多数外出打工者收入较低,一般是500元—1200元/月,除去在城市的基本生活费用,节余很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三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增收

土地对多数农民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最后的生活保障。 农村土地要素配置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具有特殊性的地位。    

(一)石屋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概况

国家1979年的第四次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后,石屋村于1983年进行了集体土地分配。具体分配情况如下:水田依照成人1.4亩/人,未成年人安0.7亩/人的标准进行;山林依据工龄大小来分,由于本村山林主要时种植经济作物——橡胶林,共有3150亩,依照年老者(30年工龄)200株/人,成年者160株/人(10年工龄),未成年人则一律为43株/人的标准进行,并且遵守国家土地制度“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执行。

石屋土地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民承包橡胶林交纳的费用,2005年以前这一标准是50元/亩/年;2005年,村委会按届选举后产生的63位村民代表就承包费问题讨论后,承包费调整为30元/亩/年,这一费用标准以后每三年讨论一次。

(二)石屋村现行土地制度中的问题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符合传统的农民心理习惯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只是与特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单家独户式的小农生产模式逐渐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原有土地制度的小农经济性弊病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分散,不利于规模生产。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土地的分散使农户普遍采取小规模经营,100%的农户自我选择农作物种植,92%各家种自家的地,92%利用自有资金,98%采用拖拉机耕地、收割机收稻,98%的农户没有采用使集体的统一供应让位于个体农户的零星采购,农产品的生产资料费用上升;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利用拖拉机耕地、收割机收割的初级阶段,缺乏采用新科技的动力;2%农作物出现病虫害后,向农业科技部门求教,减弱了集体规避农产品生产中的风险和病虫害防治等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对石屋的调查中,有一农户共有水稻田5.2亩,却分散在3处,这样的规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机械化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

2.“土地制度30年不变的政策” 下,农户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有些家庭土地与人口不对等问题。石屋的山林分配制度具体体现了这一点,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当初石屋村山林分田到户时,依照年老者(30年工龄)200株/人,成年者160株/人(10年工龄),未成年人则一律为43株/人的标准进行分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土地制度改革20 多年后,当初的年老者可能已过世,未成年者已是成家立业的年龄,而各家各户分到的土地数量依旧如初,这就发生了农户人口数量和拥有土地数量不均衡的现象。在石屋村土地数量决定种植橡胶树数量,进而决定农民收入多少的客观情况下,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加大。

  3.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在家庭承包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依然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从根本上没有触动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然而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在土地产权问题上农民的利益还不能够得到保护,我们的调查发现,冒坤村就出现这种情况,1994年,冒坤村被新加坡一投资商征用山地820亩,土地征用费(4000元/亩)加上树苗补偿费(6000元/亩)为每亩土地1万元,并且由于农户和村委会的利益纠纷,导致很多农户只拿到60%--80%的补偿金。

 4.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调查表明,虽然农户之间的土地自由自愿流转,但并未形成固定完善的制度,缺乏法律和程序规范。比如,冒坤村一农户承包别人的10亩土地种植荔枝,使用期为30年,然而除了两人签订私人协议外,没有其他任何相关部门监督和保障。

四、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农民增收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力体质、劳动技能方面,其人力资本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季希富:《文化、技能等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1991)。

(一) 石屋村农村现有劳动力知识水平构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006年石屋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9.13%,相当于2000年的中国中部地区水平;小学、初中文化程度44.22%、36.26%比全国落后大约12个百分点,但是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海南基础教育落后,初等文化程度方面落后于全国水平;而种橡胶的巨大收益吸引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的外出务工者返回农村,使高中学历以上农民占的比重较大。

(二)农村现有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状况

在调查的100份问卷中,有64份回答在近一年里没有参加过任何科学技能培训,各种原因分布情况如下:其中46.9%不知道有这么回事,15.6%觉得学不到东西,15.6%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9.3%以前文化基础不好,怕自己学不会,6.3%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不知道是可否免费,6.3%没有时间。在对整体培训工作的评价中,回答“不满意”的占到了64%。

可见,石屋村的培训缺乏制度化的机制,没有专门的培训设施和场所,也没有适合农民培训的近期、远期计划;同时,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缺乏针对性,满足不了农户的不同需求。 

(三)农村未来劳动力与农村基础教育

目前,在石屋村小学学杂费全免,1-2年级只交10元的作业本费,3-6年级另加收30元电脑费。农民的负担较轻,几乎没有辍学现象,基本上保证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办学条件差。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内学校课桌椅残缺不全;校园环境杂草丛生;体育设施匮乏。二是师资力量薄弱。石屋小学现有186名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有7个班,只有10名教师。由于一个教师必须承担多年级多学科教学任务,老师的负担重,比如有的老师一周要上25节课。老师的待遇低,影响发挥其教学积极性,比如代课老师每月工资补助为200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严重缺员。三是课程开设不全。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音体美教师,都是由别的科目老师兼任,所以石屋村小学非统考科目形同虚设: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跑跑跳跳,音乐课就唱唱歌;而农业劳动技能课,则改成了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在这种情况下,按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尚不可能,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四) 科技培训与合作状况

 调查发现,美万新村与地处本市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农大教授经常到村里培训授课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农户发展胶园立体种植:胶树为下层作物遮荫,花生为胶树固氮,牧草为胶树蓄热,牛羊粪肥沃土,不但形成了良好互利的生态关系,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也使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科技信息。热作两院的“热研7-33-97”橡胶新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已成为广大农户扩大橡胶树种植和进行胶园更新的理想品种。同时,该院研究发明的三天一刀割胶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可获得增产10—15%,省工30—35%,省皮25—35%的良好效益。充分发挥这些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功能,探索合理高效的成果转化模式,对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要有可持续产业做保证,有效的产业组织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化农业系统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能为现代农业各种生产力要素集合提供一个基本的组织载体。石屋村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主要表现出: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石屋村种植业结构中:热带作物种植的比重最大,为64%;水稻次之,为22%,瓜菜、水果分别占到2%和3.2%,花卉没有。可见石屋橡胶、水稻、甘蔗等传统产业呈现新的发展势头;而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花卉等大幅度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高效农业的发展状况不是很好。

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仍是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 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那大镇大力发展养羊、养鸡、养猪、养鱼等养殖业,2004年引进广东温氏集团龙头企业,主营养猪业和养鸡业,推广“农民+公司”模式发展养殖业,与周边农户挂钩合作养殖。目前,全镇已形成15万头生猪、3万只山羊、500万只“三鸟”、4000亩淡养的养殖基地。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跟踪、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对养殖户的肉鸡采取保价回收的措施。

目前,这种模式是当地政府大力倡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公司+农户”带来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安置了一部分农民在当地就业,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方式是比较松散的契约合同型,而非出资入股型。龙头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农民组织和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处于依从地位,这种状况难以保障广大农民的增收利益。

石屋村有养鸡专业户3户,农户养1只鸡要先向公司交6元押金,以防农户在破产后无力偿还;在双方随后签订的合同中,除公司保证回收成鸡的义务外,其余义务都是农户的;在养殖过程中,农户必须购买公司高于市场价格5倍的鸡苗和高于市场价格1倍每只鸡15斤的饲料及每只鸡1元的兽药。农户们发现,在与公司的合作中,收购价格总是公司说了算;市场行情不好时,农户要承担损失。 

 

 六、研究结论

本文调查了新农村建设中海南文明生态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启示:

一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己,但作为外部的“主体”——政府必须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加大财政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水利设施硬化、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农田综合整治等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培训,确保市场信息畅通,开拓销售渠道,发展农业专业协会。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技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培育人才。

四是,在农民土地制度创新中必须从农民利益保护为出发点,形成土地转让制度,健全土地市场,保证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难以正常流转,最大化利用缺资源。

 五是,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程度,健全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法律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  白光,李永全.中国农业发展之路.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  杨万江.论农民收入:兼析浙江农民收入变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朱述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江西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首页 | 关于石屋 | 教育基金 | 石屋风采 | 石屋小学 | 农村大学 | 农村法坛 | 石屋农经 | 媒体看石屋
石屋村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 固定电话:联系QQ:158263223 移动电话:
Copyright◎ 2011 石屋村保留全部权利 技术支持:惠诚网络 做同款请联系18976961701 魏经理
QQ客服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