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石屋风采
石屋可能是全国橡胶的发源地
编辑:【石屋之家】更新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2229】

  

整理:陈弼
  
  来自《儋州志》216、217、218页的记载
  1902年(清光绪二八年)华侨曾汪源、曾金城俩父子从巴西带回胶籽在那大附近五岭村(现石屋管区五岭村内)种植,未成功。1904年曾氏父子又兴办侨兴公司种植橡胶,开创海南植胶的先河。至此,从有史记载的1904年至1938年间归侨共在儋州兴办橡胶的16家公司中,石屋就占据其中的6家,最早一家也是在石屋管区兴办.
  
  解放前华侨植胶公司及胶园一览表(石屋点)顺序:胶园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胶园所在地
  [1](海南第一家)侨兴有限公司 1904年 曾汪源、曾金城 区慕熙,区乾寅(南美秘鲁华侨) 那大五岭村附近
  [2]林兴矿植公司 1933年 冯少强,梁森棠(马来西亚归侨) 石屋管区冒坤村
  [3]有利矿植公司 1934年 史济 ,欧阳楚南(马来西亚归侨) 石屋管区石屋村
  [4]刘继明矿植公司 1934年 刘继明 (马来西亚归侨) 石屋管区石屋村
  [5]和兴矿植公司 1934年 林寿南(印尼归侨) 石屋管区
  [6]南昌矿植公司 1934年 符步佳(印尼归侨) 石屋管区石屋村

 

   《客家渡琼史》

    在经济开发方面,渡琼客家人的建树尤为卓著。1904年,秘鲁客家华侨曾金城先生(番禺人)就在那大创办侨兴有限公司,经营矿、植业,开采大宝山锡矿,开辟白南、五岭一带的胶园,他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至1936年,北美客家华侨吴业添先生(新会人)集资兴办联昌公司(今国营西联农场前身),第一次大规模从南洋引进橡胶苗定植。马来西亚客家华侨郑任良先生(梅县人)在琼中三脚岭创办松涛华侨实业公司。蔡惠植、赵彩兴(梅县人)在那大办起兢业胶园;范其禄在那大石屋开辟“其禄“胶园;邓瑞英、邓瑞文、邓德辉等人在那大合罗分别开辟“刻刻“、“生生“、“兄弟“胶园;杨秀春、梁少海在兰洋南罗分别开辟“清白“、“茂山“胶园;钟南歧、钟翔歧、钟宏歧、钟明岐等兄弟在兰洋加老分别开辟“南歧“、“翔岐“、“宏宏“、“岐山“等胶园;邱文蔚、陈道允、钟波平、彭志贤等人在南丰那旦等地开辟“文蔚“、“道允“、“波平“、“志贤“等胶园。这些橡胶园大都于1935年创建的,至海南解放前夕,已发展到较大规模。海南解放后,这些橡胶园大都被国营农场接管,属华南垦植局管辖的西联、西培等八大橡胶农场密集于那大地区的周围,就是以这些客家人开创的胶园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海南新闻网的相关史实报道:http://www.hndaily.com.cn/200402/ca340180.htm
  
  “橡胶是琼籍侨民认识较早的热带作物,也因此成为琼侨从南洋引进的最早作物品种。1902年,琼侨曾金城从马来西亚运回第一批橡胶树苗,在儋州那大附近的洛基乡西领村栽培种植,是为我国栽培橡胶之始。
  “
  
   上述的“曾金城“也就是和<儋州志>记载的“1902年(清光绪二八年)华侨曾汪源、曾金城俩父子从巴西带回胶籽在那大附近五岭村(现石屋管区五岭村内)种植,未成功。“的史实又有相吻合的地方.
  
  再看来自:http://www.hndaily.com.cn/200402/ca340180.htm的表述:
  
  
  琼侨种植橡胶热潮
  
  1907年,欧渠甲在新加坡担任3年《南洋总汇报》主笔之后,深深感到实业救国的重要,乃邀请富商好友胡子春从事开发海南的活动。两人于当年二、三月环游海南一周,作深入考察,计划一面移植南洋作物于海南,一面发掘岛上矿产,同时组建银行,欲将海南建成一个现代化省份。这一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但是他们将带自南洋的橡胶、玉桂、咖啡、菠萝、椰子、木瓜等优良热带作物种子,赠送给海南地方政府和人民,劝导推广种植,以富裕民众。
  欧渠甲、胡子春的计划虽然因故未能遂行,但当年又有华侨区慕熙在儋州那大一带创办侨兴胶园,种植橡胶树苗。
  1911年,琼侨曾汪源在那大辟建侨植胶园,引种南洋橡胶。

 

《橡胶:林海浩荡走过百年》

海南日报记者  孙乐明

     在海南岛的西部,无论走高速公路,还是走乡间小道,随时随地都会有郁郁葱葱的橡胶林闯入视线。  
 

  微风吹过,那满目的葱郁,不仅染绿你的心扉,还以温柔的林涛声,向你讲述着中国天然橡胶的百年历史。

  由于海南天然橡胶产量占全国的52%,而海南西部又是海南橡胶的主产区,所以谈论西部橡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全局意义。

  中国天然橡胶最初的开发种植,与海南西部有关。新中国天然橡胶的大面积种植,发端于海南西部。共和国第一家乳胶加工厂,建设于海南西部。如今,在海南天然橡胶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西部再次充当先锋。

  百年胶园诉说历史

  在位于儋州市的西联农场,离公路不远,就是著名的“蔡惠胶园”。这个由爱国华侨蔡季刍先生开发的海南第一代橡胶种植园,既是新中国发展橡胶产业的采种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历史见证。

  1904年,蔡季刍先生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华侨朋友,从马来西亚回国,选择在儋县洛南乡垦荒辟植胶园,并与友人合伙成立天任公司,因此有了后面的蔡惠胶园。

  与当年琼海的琼安胶园一道,它们是中国最早的胶园。华侨们把橡胶种子带回国的同时,也把技术带了回来。

  这些华侨先辈们苦心经营,使儋县成为我国橡胶的主要产地。“炎热西风夜不眠,家书重叠枕函边。流萤明灭时三两,砂虱亲人累万千。”就是当时华侨垦荒事业的真实写照。

  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华侨们拒绝与日军合作,奔走他乡,胶园又一度荒废。

  解放后,蔡惠胶园与其他胶园一起,被当作地主资本家财产没收,归国有农场所有。当时儋县地区共有胶园37个,面积3356亩。大面积种植橡胶需要种子,这些老胶园就显得弥足珍贵并发挥出特别作用。

  “一粒种子,一两黄金”,是当时鼓舞农垦战士的口号,也彰显出老胶园地位的重要。后来,采来的种子不仅供应海南垦区,还运到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地播种。

  富有传奇色彩的蔡惠胶园,命运几经坎坷与兴衰。如今,当年人迹罕至、烟瘴遍地的荒凉之地,早已是胶林如海。虽然这些老胶树只剩下1000多株,大多已不能产胶,但它们为中国橡胶事业发挥的独特作用,却永远值得纪念和书写。

  看老胶树粗糙的树干,忆百年历史沧桑,不由感慨蔡季刍先生墓志铭上的一段文字:“回眸百年,华侨先驱者之功,不可湮没。百年沧桑,劫波渡尽,郁郁葱葱,浓荫匝地,成为历史之见证。盖此胶林为先人手植,长眠此林中,可谓叶落归根,固先人所愿耳。”

  战略资源服务国防

  1951年,成立之初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使橡胶作为战略物资的地位更加凸显。因为战争急需的飞机、大炮、汽车、胶鞋等,样样离不开橡胶。 

  华南垦殖局的成立,拉开了大规模开荒种胶的序幕。1951年初,在儋县成立木排育种站,这是海南岛历史上建立最早的橡胶育种站。                

  此后的许多年,转业军人、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和知识青年,数十万大军先后加入开荒队伍,在海南岛上种植橡胶。

  由于海南的台风大都从东部沿海登陆,所以对橡胶这样高大怕风的作物来说,西部自然就更适合生长。于是,海南西部成为开荒种胶的主战场。

  早在1955年9月,爱国侨领陈嘉赓来海南考察橡胶,就在给周总理的材料中写道:“由于东面遭台风侵袭比西面严重,东路南阳园的胶树天天割,全年平均仅得一斤二两,而西联园的树隔天轮割,全年平均可得干胶二斤,其优劣相差殊大。”

  1955年,西联农场乳胶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桶浓缩乳胶,这当中寄托着共和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希望!

  1958年3月,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从广州迁往海南儋县。同年9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儋县开学,热作两院从此“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其科研成果“橡胶树北移”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一等奖,为世界橡胶北移种植也提供了完整的经验与成套技术。      

  如今,海南农垦的天然橡胶林,已有390万亩。其中西部167.6万亩,产量7.33万吨,接近一半。而儋州最多,4.56万亩,产量2.17万吨。

  无论是当年服务国防,还是今天的经济建设,天然橡胶从在中国立足生根那天起,就选择了海南西部。换句话说,海南西部,是中国天然橡胶的福地。

  绿色银行致富农民

  清晨4点多,儋州市石屋村的范亚青就起床了。带上割胶工具,他来到1公里外的胶林割胶。胶林里雾气弥漫,陆续有人走进各自胶林,人们头顶的电瓶灯,一闪一闪的。

  范亚青家有1300多株橡胶树,开割1000株。按现在价格,每天收入800多元。去年胶价高企时,他每天的收入还要高出一倍。与其他村民一样,他家也盖起橡胶楼。

  “我们离不开橡胶,”该村橡胶合作社理事长彭定勇说,橡胶是全村最主要收入来源。

  石屋村是海南西部许多以橡胶为主的自然村之一,范亚青也是成千上万西部胶农中的代表。勤劳的西部农民,靠双手和汗水,披星戴月劳作在胶林里,把白色的胶乳,一滴滴、一碗碗收集起来,贡献国家的同时,也鼓了自己腰包。

  如今在海南垦区,西部的八一农场、龙江农场,都是产胶大户。位于乐东的乐中农场,曾创出垦区最高单产。

  多年来,在农场带动下,海南西部涌现出儋州石屋村、番宝村,昌江香岭村,白沙地宝村、儋州村等著名橡胶村。在这里,橡胶成为农民主要生活来源。在这里,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橡胶,已是海南西部具有特色且能富民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许多地方政府扶持农民种胶,免费发放种苗,免费培训技术,农民的种胶积极性更加高涨。万顷胶园连成茫茫林海,那里孕育的绿色财富更加诱人。

  “割胶季节,只要每天到胶林里去劳动,起码就会有好几张百元票子到手。虽然辛苦,但那感觉就像去银行取钱。”石屋村的彭定勇说,胶农把胶林比喻为“绿色银行”。

  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天然橡胶作为现代工业的四大原料之一,需求旺盛而稳定。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这一特点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只有五分之一,大多仍靠进口。

  作为海南天然橡胶生产和加工的主力军,海南农垦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有开割胶园已推行长期承包,通过海胶集团运作上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优化。通过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领域扩展,橡胶深加工和橡胶贸易,已开始出现良好开局。海胶集团在澄迈老城开发区建立深加工工业园区,3个深加工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目前,海南农垦各农场和分公司,全部橡胶实行统一收购和统一加工。海胶集团在西部分布有6家2万吨以上加工厂。中化国际控股的海南最大的民营胶加工厂,也坐落在西部的儋州境内。眼下海胶集团与中化国际的战略合作,也在高层之间酝酿不断。

  可以预见,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海南西部橡胶收购和加工秩序,有望在市场手段的作用下,得到改善。

  随着大企业集团在深加工和贸易领域取得进展,行业利润将更多向下游转移,上游的广大胶农,将会得到更多实惠。

  每天凌晨,在海南西部的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在广袤的胶林里晃动。那既是大地的馈赠,也是劳动的回报。

  随着海南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茫茫胶林,将唱出更美妙更动人的富民交响乐!

  (本报海口11月17日讯)

  重新认识海南西部系列报道{13}


    

首页 | 关于石屋 | 教育基金 | 石屋风采 | 石屋小学 | 农村大学 | 农村法坛 | 石屋农经 | 媒体看石屋
石屋村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 固定电话:联系QQ:158263223 移动电话:
Copyright◎ 2011 石屋村保留全部权利 技术支持:惠诚网络 做同款请联系18976961701 魏经理
QQ客服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