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石屋大学
海南儋州实验区暨石屋社区大学
编辑:【石屋之家】更新时间:【2012-02-15】浏览次数:【1290】

    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倡导下,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为平台,在全国范围发动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到广阔的农村天地施展抱负。 海南儋州实验区暨石屋社区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12月由儋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共同组建,由儋州市政府提供生活费。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乡村平民教育、农村金融及有机农业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验,成为新乡村建设运动的默默实践者。3年来,共有26位志愿者先后来到石屋,其中有4位研究生和2位博士。最远的,是一名来自美国的留学博士。

 

  三年来,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了做为新乡村建设试验田的儋州石屋村。

 

  一个平常的早晨。

 

  早饭后,孙小勇来到志愿者办公室,为月底要在石屋召开的全国性新农村建设交流会准备方案。

 

  江伟伟,照例要去菜地转一圈。那是他们自己开垦的,种的菜既可自己吃,也可做生态农业试验。王玲在准备讲解稿,今天又有人要来石屋参观。同时,春节快到了,村里晚会的很多事,都要她张罗。这晚会在志愿者倡导和组织下,已举办3年,不仅成为村民一大喜事,也是孩子们天天期盼的。

 

  而张云云和张梦桃则到石屋小学去上课。她俩一个来自西北,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教英语,一个教科学。她们把小学没开的课程开起来,还带来新教风新理念。才几个月,石屋小学6年级英语在那大镇统考中获得第二名,这让张云云很有成就感。第一次当老师的张梦桃,很快就发现孩子们很可爱,朴实又聪明。学生的认同,让张梦桃很受用。

 

  儋州籍的林晓文和符峰高,则是最新加入的志愿者。

 

  编培训教程、去农家拉家常、写调研报告、向北京总部发邮件、帮合作社联系贷款……几乎每一天,石屋的志愿者都有忙不完的事。石屋村民,则在他们看似不变的生产生活中,与志愿者或擦身而过,或热情打一声招呼。这些年轻人,是石屋的“编外村民”。

 

  孙小勇粗略统计了一下,3年来共有26位志愿者先后来到石屋,其中有4个研究生和2个博士。最远的来自美国,是留学博士邱伟雄。寒暑假临时来的,更多,有41个。

 

  幸运的石屋村

 

  作为当年“北有大寨、南有石屋”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石屋村曾经的辉煌让人难以忘怀。作为温铁军等学者发起的新乡村建设运动试验田之一,如今的石屋村,又是幸运的。

 

  硬件变化是明显的:由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村民集资,进村的水泥路、5个自然村环村路和篮球场、村广场和招待所修好了,娱乐室、9000册书的图书室和村史展览室,相继建立。

 

  而潜藏在村民内心的点滴感受和温暖,则是看不见的。

 

  元旦前夕,石屋有利橡胶合作社负责人彭定勇和苏庆峰,买来油和米送给志愿者。苏庆峰说,合作社是在志愿者一手培训和组织下成立的。志愿者使他们第一次意识到组织起来的好处,有了市场谈判的话语权,不用被收购商主宰收购价格。

 

  村里有了定期的春节晚会。20多名妇女在志愿者的组织培训下,成立文艺队,劳动之余学舞蹈、练演出,告别了以前的麻将桌,风气好多了。石屋教育基金会,也有志愿者的功劳。

 

  志愿者还走出石屋,帮助成立春江瓜菜合作社和新英养殖合作社。流动图书馆,定期把书拿到其他几个村,让更多孩子分享。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石屋及周围的村民,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志愿者带来的影响。

 

  3年:艰难的坚守

 

  2006年12月7日,一向寂静的石屋村热闹非常。各级领导和全国许多“三农”专家都来了。彩旗、标语、鞭炮和锣鼓喧闹之后,小村庄又归于寂静。乡村的夜晚,使留下来的志愿者在兴奋之余,也感到渐渐袭来的孤寂。

 

  在许多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志愿者中,孙小勇是属于不善言表的那一类。他也是唯一在石屋坚守时间最长的人———3年,而今这一时间还在延续。如今,孙小勇是石屋志愿者群体的负责人。

 

  当初气候的不适应、语言的障碍,还有村民的不理解、生活费发放不及时、志愿者结构不对称等困难,一个个被克服。随着时间的延续,家庭对个人前途的担忧及自己对未来事业的定位等矛盾,带来徘徊、犹豫和干扰。曾经的动摇终于被坚守代替,他们坚持到今天。

 

  王玲和孙小勇是重庆城市管理学院的同学,也是一对恋人。王玲自豪地说:谁说志愿者找不到对象?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恋人。江伟伟和张云云,也是这样走到一起。他们互相鼓励,互为欣赏。

 

  是啊!看到他们在简陋的厨房烧火的身影,当他们端上自己做的饭菜招待客人时,总会有一股特别的温馨在空气中弥漫,感染着周围的人:这是一群多么可敬又可爱的年轻人啊!

 

  石屋的标本作用

 

  3年来,儋州市新农办以石屋社区大学为平台,先后培训全市农民3000多人次,帮农民提高政策法律知识和生产技能。而志愿者对农民的影响,则更侧重于理念和观念解放。

 

  村民彭定勇打心眼佩服和感谢这些孩子。他说现在年轻人大多讲享受,但这些志愿者不一样,他们讲奉献,有追求。他从志愿者这里不仅学到新知识,也解放了思想。

 

  彭定勇代表了大多石屋村民对志愿者的看法:由怀疑到观望,最后到佩服和认同。

 

  回顾1999年温铁军、张晓山等学者发起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到2003年进入新乡村建设试验阶段,之后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海南儋州实验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相继成立,这一过程见证了民间乡村建设事业的不断升华。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邱建生认为,大学生重新走进农村,正是中国农村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也是“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时候。这场新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也促成了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多年来,志愿者们亲历、见证并直接参与、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他们用青春的激情与汗水、用无私的奉献与奋争,将自己的命运与农民命运连在一起。他们找到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随着新乡村建设事业的深入,他们中一批人已开始长期扎根农村。城市支农也由最初的支教、募捐发展到进社区、下工地、深入到市民和农民工中间。

 

  从这个层面上说,石屋的实验,有着非同寻常的标本作用。

 

  石屋———上世纪60到70年代,位于海南儋县的石屋大队,在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下,战天斗地大开荒,创造了集体“存款百万、存粮百万”的光辉业绩。

 

  “北有大寨,南有石屋”、“广东学大寨的好榜样”,后来,是周恩来总理的话把海南石屋和山西大寨联系在一起。石屋也被国内媒体誉为“海南岛上的大寨”、“南方的大寨”。胡松也因此成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2006年12月7日,儋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共同创办石屋农村社区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农村社区大学。石屋农村社区大学目前工作内容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开设农民短期培训班,为各高校和各中学学生提供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南海网-海南日报 文/孙乐明)

首页 | 关于石屋 | 教育基金 | 石屋风采 | 石屋小学 | 农村大学 | 农村法坛 | 石屋农经 | 媒体看石屋
石屋村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 固定电话:联系QQ:158263223 移动电话:
Copyright◎ 2011 石屋村保留全部权利 技术支持:惠诚网络 做同款请联系18976961701 魏经理
QQ客服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