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屋
编辑:【石屋之家】更新时间:【2012-02-16】浏览次数:【2086】
4月27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中再次要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石屋”精神。
我曾有幸随市领导到过“石屋”。现回顾如下:
《 走进石屋》
(该文写作于2003年4月11日,交编辑后,载《儋州报》2003年5月9日第五版)
那大镇石屋村委会有石屋、富豪、冒坤、五岭和大坡新村等5个自然村,人口1820人,总户数357户,占地总面积11000亩。走进石屋,记者在这里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委会,它几乎成为每个时代人们都极为关注的地方。
辉煌的历史:令人惊叹的“两个100万”
石屋原来叫做五岭脚,解放前很穷,有儋州作家谢有造《北部湾涛声》中搜集的一首民谣为证:“有女不嫁五岭脚,山高田瘦地主恶,一年吃穿缺大半,终生居住茅寮角。”解放后,***进山主焉得虎子,问老百姓最想要什么时,翻身大众呼唤:我们渴望有一座石屋住!于是,这里的地名也改叫石屋了。从此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其中,上个世纪70年代原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石屋人“战燕子潭”一段最是精采:石屋原有117座山,尽是野兽出没、杂草丛生。胡松带领石屋人“一战”干了3年,开发了116座山头,只留下石鼓岭作为旧时代的见证。再“二战”又是3年,绕过11座山头,修成100多条环山渠道,让松涛水直灌燕子潭。“三战”是把燕子潭44块高低不平的沼泽田变成了18块平整连片的“小平原”,使深山里响起了拖拉机机耕的轰鸣声。
很快,石屋全国闻名,据说还有两个实实在在、一点不掺假的“100万”,即集体在银行存款107万元,集体储备粮100万市斤。石屋的先进事迹参加了在北京全国农业学大寨曲型展览,据说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的名。原村支部书记胡松曾任中共中央十大、十一大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69年,胡松被邀参加国庆观礼时,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据说还同毛主席握过手;也曾两次被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邀请同座吃饭。石屋,走向辉煌历史的顶峰……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中社也对石屋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深表赞许。2003年3月25日,在“两会”间隙,在石屋村委作调研时,他和市委副书记、那大镇委书记羊经位,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谢有造,那大镇长符巨友、时任石屋村支部书记范新龙等人一起到胡松故居看望了胡松的遗孀,并同她握手交谈。这五位书记还向胡松的遗像三鞠躬,以示尊重和纪念。
真实的今天:5个“文明生态村”
20多年过去了。2003年4月10日,记者再次赶到石屋采访时发现,这里的5个村个个算得上是文明生态村。原来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机耕路。可以直通5个村。渠道也用水泥砌筑,进行了防渗硬化处理。最显眼的莫如房屋,5个村里的房子大都是2—3屋的楼房,或钢筋水泥或水磨青砖或贴马赛克或贴瓷砖,规划得体,错落有致,显得气派、大方。家家户户电视、沙发茶几。室外也很干净,村村按统一规划硬化路面、建排水沟、建沼气池、绿化美化。每个村口,道旁都有几丛翠竹流入潺潺,再放眼远远,胶果成片、郁郁葱葱,真正漂亮极了。
更令兴奋的是,村里的生活、文化、教育、卫生和服务设施的均一应俱全。记者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小集镇,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农村”。
“今后,我们还要深化文明生态村建设。”范新龙说,去年,石屋村委会向五岭村投入资金6000多元,群众投劳工日1650多个,筹资15000多元,硬化道路950多米,一个初具规模的文明生态村展现在人们眼前。到去年为止,石屋村委会的石屋、冒坤、富豪、五岭和大坡新村已全部进行过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户的庭院经济也搞得很红火,但范新龙认为档次仍然有待提高。他说,尤其是村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还要继续提高,否则硬化的成果就会被断送掉。范新龙说,他已经请那大镇规划建设所对这几个村庄进行了重新设计,今后就按照这个蓝图,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地建设新石屋。
展望未来:牢记两个“务必”再创新业绩
石屋何处去?是吃老本,还是继续艰苦创业,再展雄风?
2003年3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中社和市委副书记、那大镇委书记羊经位、那大镇镇长符巨友位同现任石屋村支部书记范新龙等座谈时,最关注这个问题。
赵中社说,石屋曾被称为南方的“大寨”,但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变。就是大寨本身现在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已成为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一个风云人物,她还是十六大党代表。因此,石屋村支部也要再展雄风,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时所倡导的重温“两个务必”的教导,把艰苦创业、谦虚谨慎的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继续带领石屋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把“****”重要思想落在了实处。
石屋到底何处去?主要看支部,关键在支书。“石屋不能落伍,石屋必须紧跟时代。”2003年4月10日早晨8:00,时任石屋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新龙这样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石屋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可以达到10多万元,到2004年4月10日为止,已有固定资产1400多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左右。2002年,石屋村实现农业总产值4300万元、工业和企业总产值159万元。石屋村近年来荣获“1998年全国林业绿化千佳村”、“1995年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镇荣誉,满屋的锦旗、奖奖几乎挂不下了。但是,范新龙并不满足,他说:“赵书记教导他我们说要继续成为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我们正以此为动力,正在规划发展新形势下的新石屋。”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石屋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是“两个100万”的村庄,即存粮100万斤、存款100万元,现在集体资产已滚动到1400万元。范新龙说,壮大集体经济首先要守住橡胶这个传统产业,但要注入新的科技含量,提高橡胶产业的整体效益。过去,石屋有13.6万多株橡胶,约39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更新了约90%,更新后的橡胶且有60%的橡胶树开始割胶了。这些,全部由村集体所有,但其经营管理权从1983年开始已发包给农户。此外,还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多种果蔗,多养猪羊,积极引进资金办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范新龙说:“目前全村有1200亩农田,甘蔗旱田已有260亩左右,冬季瓜菜约300亩。上一次,赵书记在甘蔗旱田的示范基地上还说,这种积极引导、但又不强迫命令的作法值得推广。我们深感些话意义深远,今后还要扩大甘蔗下旱田以及冬季瓜菜种植的面积,提高多种经营和畜牧养殖等新兴产业在集体经济收入中的比重。”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经意间,似乎范新龙引用了列宁的话说,石屋人应该勇敢地展望未来,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占地面积近11000亩、总人口共1820人的石屋的美名曾经远扬岛内外。范新龙说,从石屋走出的大批下乡插队知青,现在大都已是事业有成,且有一定的地位的人,他们都希望石屋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再能有新的发展,范新龙说:“我们要按赵书记指示的去做,使支部成为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不断开创农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注重市场经济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要以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调整经济结构,要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去做群众工作,使群众从内心深处愿意跟支部走,齐心协力奔小康。我们还要牢记‘两个务必’,把村村支部建成成为群众发家致富,把村党支部建成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切不可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而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石屋再创造一个个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