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首页
媒体看石屋
我在石屋村当志愿者的日子
编辑:【石屋之家】更新时间:【2013-02-05】浏览次数:【1298】

 

我在石屋村当志愿者的日子
 
袁兰
 

  记者手记

  石屋,亲切而美好的地方。早在2007年,当我还是一名大三在校大学生的时候,在偶然的机遇下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仅仅一个寒假,两个月的时间,在石屋看到的、历经的一切,成为了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屋村隶属儋州那大镇,距离城区只有4公里。首次去石屋,摩托车在橡胶林中穿行,冬日暖阳透过橡胶林投下斑驳的影子的影像至今不时在我眼前晃荡。

  当时已经有十几个人,如申鸿光、孙小勇、邱建生、秦岭、陈琳玲、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仝志辉等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因为“志愿者”的身份聚集到石屋村。

  实际上,在那里,不论是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大学毕业生,亦或是“海龟”人士,一到石屋都是一头扎进了“农家生活”:住的是简单上下铺木板床、集体宿舍;吃的是自己志愿者自己开辟的菜园里的蔬菜;砖头砌起的灶台,林子里拾的柴火;每天大家自觉轮流做饭、洗碗,厨艺好的不时会表现一番。

  而工作,则根据志愿者的所长来定。更多的时候,新到的志愿者并不熟悉社区大学的工作,会去打扫、看管图书室、管理办公场所等等。而已熟悉并上手的志愿者,如北京某高校的中文系毕业生陈琳玲,当时便已在村小学里义务教学一年多,备受村里的孩子的尊敬和爱戴。在陈琳玲的带动下,策划了石屋小学首届“春芽”杯作文竞赛。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志愿者琳玲如是表达了活动的目的:“在此中得以发现自我、深广认知、锤炼个性,驰骋想象,创造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并通过彼此的书写、表达和交流,贴近心灵,获得认同和互相帮助,更自信、坚强而快乐地在成长的路上,留下清晰的每一步。”应该一如支教志愿者们最真诚的期盼,动力的源泉吧!

  在石屋做志愿者期间,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组织了村民搞了一场“农村春晚”。当时,舞台只有几串气球、几条彩纸和几张大红纸标语,演出服装是村民们春节前置办的新衣,更别提灯光了,仅有三根白炽灯。如此朴素的舞台,却毫不影响村民的热情。当晚,61名村民上台演出了话剧、小品、相声、独舞等20多个节目。其中当年72岁的邓云英阿婆,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临场高歌一曲《中国》,使得晚会达到高潮,赢得满堂彩。

  两个多月的志愿者生活,难忘的事许多许多。村民与志愿者之间的彼此关照,石屋村民的对生活的热情令人感怀,收获更是不胜枚举。正是这一次的志愿者生活,让“三农”一词深深烙在了我这样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心里。我也认识到,无限宽广的世界,有无数不求回报的热血青年、学者在这条的道路上默默地挥洒汗水,付出辛劳。    (本报记者 袁兰)

首页 | 关于石屋 | 教育基金 | 石屋风采 | 石屋小学 | 农村大学 | 农村法坛 | 石屋农经 | 媒体看石屋
石屋村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 固定电话:联系QQ:158263223 移动电话:
Copyright◎ 2011 石屋村保留全部权利 技术支持:惠诚网络 做同款请联系18976961701 魏经理
QQ客服热线